当前位置:文玩探寻之旅 >> 书画百科 >> 竹雕 >> 详情

《竹雕简史:从嘉定派到金陵派》


2025-07-15

竹雕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分支,其发展历程体现了地域文化与技法的多样性。以下从嘉定派与金陵派的起源、特点、代表人物及历史贡献展开分析,并延伸探讨竹雕的文化内涵与技艺演变。

《竹雕简史:从嘉定派到金陵派》

一、嘉定派:文人意趣与深浮雕的典范

1. 起源与发展

嘉定派形成于明代中晚期(16世纪),以江苏嘉定(今上海嘉定区)为中心,主要由文人艺术家参与创作,将书画构图技法融入竹刻。朱鹤(字松邻)被奉为开派宗师,其子朱缨(字小松)、孙朱稚征(字三松)继承家学,形成"三朱"体系。

2. 艺术特征

- 立体深雕技法:采用高浮雕、透雕甚至立体圆雕,层次可达5-6层,开创"陷地深刻"技法。

- 题材文人化:多见山水人物、金石文字,如《西园雅集图》笔筒实物(现藏故宫博物院)展现全景构图。

- 铭刻传统:首创"物勒工名"制度,作品多镌刻创作者字号与年款。

3. 影响与流变

清初吴之璠发展"薄地阳文"技法,浮雕凸起部分仅1-2毫米却保持立体感。乾隆时期周颢将南宗山水画意融入竹刻,标志文人竹雕巅峰。

二、金陵派:大写意风格与浅刻革命

1. 形成背景

金陵派活跃于明末清初南京地区,李耀(字文甫)、濮澄(字仲谦)为代表的职业匠人群体,适应市民阶层审美需求。

2. 技艺突破

- 浅刻留青法:独创"皮雕"工艺,利用竹青与竹肌的色差变化,如濮仲谦《八仙过海图》臂搁仅用0.3毫米浅刻表现衣纹。

- 随形雕刻:强调"因材施艺",保留竹材天然形态,常见随形笔架、香筒等器型。

- 刀法革新:采用"铲地"平刻与"沙地"皴法结合,省去繁复打磨工序。

3. 市井文化影响

作品多表现民俗题材,如《婴戏图》《市井百态》等,部分精品通过漕运北上成为宫廷贡品。

三、工艺技术的演进谱系

1. 材料处理

- 明代采用"煮阴干"法防裂,清代发展出桐油浸泡技术。

- 嘉定派偏好5年以上陈竹,金陵派善用新竹的天然色泽。

2. 工具改良

从宋代单刃平刀发展出弧形刀、三角刀等30余种专业工具,清代出现组合式可换刀头。

3. 装饰体系

形成"雕镂—磨光—烫蜡"标准流程,嘉定派后期引入螺钿镶嵌,金陵派发展朱漆描金工艺。

四、文化价值与当代传承

1. 美学理论

《竹人录》(清·金元钰)系统记载嘉定派技法规制,提出"以刀代笔,以竹为纸"的创作理念。

2. 非遗保护现状

2006年竹刻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,现代传承中面临机械雕刻冲击,手工匠人着重发展"个性化定制"模式。

3. 国际交流

大英博物馆藏有17世纪"嘉定竹根雕蟾蜍洗",维也纳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金陵派留青山水臂搁,成为中外工艺交流的实证。

竹雕艺术的流派差异本质是文人审美与民间智慧的对话,其技艺传承不仅保留了中国"格物致知"的造物哲学,更为研究明清社会生活史提供了物质文化样本。当代创作如何在保持核心工艺的同时实现创造性转化,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命题。

标签:竹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