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玉沁色的鉴别是判断其真伪的关键环节,自然沁色与人工做旧存在显著差异,可从以下方面综合分析:1. 沁色分布与过渡自然沁色:由矿物元素长期渗入玉质结构形成,色泽过渡柔和,深浅不一,常与玉质内部裂隙或结构疏松
和田玉中的羊脂白是一种极为珍贵且独特的白色,其色泽与质感具有以下核心特征:
1. 视觉特征:
羊脂白的颜色并非纯白或冷白,而是带有柔和油脂光泽的暖白色调,类似凝固羊脂的温润感。其白色中常泛微黄或淡青底色,在自然光下呈现半透明至微透明的质地,光线反射时能观察到均匀的云雾状结构。
2. 质地标准:
- 油脂性:羊脂白玉的质地致密细腻,表面抛光后呈油脂光泽,触手温润如凝脂,这是区分普通白玉的关键。
- 结构:顶级羊脂玉的透闪石含量超过99%,矿物颗粒极细(通常小于0.01毫米),肉眼几乎看不到结构,打光无颗粒感。
3. 分级差异:
- 传统和田玉分级中,羊脂白属于“白玉”类别的顶级品,需同时满足白度、细度、油性三项指标。市场常见“一级白”“高白”等称谓,但若油性不足或结构松散,则不能称为羊脂白。
4. 地域与产状影响:
- 籽料:新疆和田籽料中的羊脂白最为经典,因长期河水冲刷形成浑厚皮壳与内敛油性。
- 山料:且末、于田等地山料中偶见达标的羊脂白,但多数细腻度略逊于籽料。
5. 市场误区:
- 白度陷阱:部分俄料或青海料通过染色、抛光模拟羊脂白,但缺乏和田籽料的温润感和老熟度。
- 证书争议:现行国家标准(GB/T 38821-2020)未严格定义羊脂白,部分鉴定证书的“羊脂白玉”仅为商业名称,需结合实物品质判断。
扩展知识:羊脂白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《西域图志》,清代宫廷尤重其“白如截肪”的特质。现代收藏中,真正的羊脂白玉需具备“老坑”籽料的熟糯感,新坑料即使白度达标也往往因油性不足而价值较低。
标签:和田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