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文玩探寻之旅 >> 陶瓷百科 >> 珐琅彩瓷器 >> 详情

珐琅彩瓷器:清代宫廷的奢华工艺


2025-07-15

珐琅彩瓷器是清代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宫廷御用的瓷器,代表了当时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。其特点是胎质洁白细腻,釉面莹润如脂,色彩艳丽丰富,纹饰精致繁复,融合了中西艺术风格,堪称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瑰宝。

珐琅彩瓷器:清代宫廷的奢华工艺

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。首先需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上好白瓷胎,运至清宫造办处后,由宫廷画师用珐琅料在瓷器上作画。珐琅料源自西方,主要成分是石英、长石、硼砂及金属氧化物,经高温烧制后呈现玻璃质感。康熙时期多采用进口珐琅料,雍正以后逐渐使用国产料,色彩更加丰富,出现了粉红、浅绿等柔和色调。

珐琅彩瓷器的纹饰题材多样,包括花鸟、山水、人物等。康熙时期风格受西洋影响,常见缠枝花卉;雍正时期趋于雅致,流行折枝花卉和诗书画印结合;乾隆时期繁缛华丽,多见锦地开光图案。尤其是乾隆珐琅彩常采用"锦上添花"技法,在色地上绘制纹饰,极尽奢华。

珐琅彩瓷器因仅供皇室使用,存世量稀少。据记载,乾隆朝生产约400件,现存完整器不足200件,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。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拍,一件乾隆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以1.51亿港元成交,创当时中国瓷器拍卖纪录。

珐琅彩制作技术于乾隆后期逐渐失传,直到20世纪才被重新研究复原。其工艺难度在于:瓷胎与珐琅料膨胀系数需精确匹配,烧成温度控制严格(约750-850℃),多层绘烧易出现裂纹。现代科学研究表明,清代珐琅彩含有较高铅、砷等元素,这是其呈色鲜艳但又有毒性的原因。

与粉彩瓷器相比,珐琅彩更显贵重。前者为民窑产品,后者为官窑御制;珐琅彩用油调色,粉彩用水调色;珐琅彩纹饰凸起有立体感,粉彩较为平整。值得一提的是,清代文献中"瓷胎画珐琅"才指现今的珐琅彩,而"珐琅彩"当时多指铜胎画珐琅,这种名称差异常导致收藏界的混淆。

标签:珐琅彩瓷器